新聞中心
您當前的位置:主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新聞 >

武漢光穀鈑金廠迎來首批工業雲機器人

         武漢光穀機電科技有限公司鈑金生產線操作工胡師傅,6月8日迎來了幾個“新同事”,高度信息化的工業雲機器人。

  這3個人高馬大的家夥剛來,就在她隔壁工位的兩台重型機床上組建起小型流水線,麻利地開始上料、把金屬薄板放上機床衝孔成型,最後收進產品框。幾個工人配合作業,最快需要2分鍾的活,機器人隻用30秒。

  鈑金廠來了機器人

  中午,工人們陸續起身去吃午飯,一旁的3台機器人忙得正歡。

  這條小型智能流水線上,3個機器人各有分工:第一台上料機器人“小白”,負責從貨架上取金屬板並放到1號機床衝孔;中間的紅色大個子機器人管搬運,負責把打孔後的鐵板從1號機床取下,轉身放到2號機床精衝成型;第二台“小白”負責把成型產品投入框。

  整個生產工程,工程師設定程序離開後,機器人們便自顧自忙,無需看管。

  光穀機電副總經理郭強笑著掏出手機:“想知道這些家夥幹得怎麼樣很容易”。手機視頻裏,機器人每個動作看得清清楚楚。他說,在這些機器人身上,布滿了各種功能的傳感器,數據隨時傳上雲端,老板不用巡廠,千裏之外也能在手機上查看它們的各項指標——溫度,耗電量,工作時長,做了多少件產品,還能遙控其動作。

  據介紹,這些工業雲機器人的中樞大腦,全靠一個叫“萬蜂雲”的雲平台控製。郭強說,“萬蜂雲”對機器人的管理類似蜂王和蜂群,它不僅能對任何一台機器人發出指令,還能調度它們建立團隊協調作戰,這對流水線作業非常關鍵。

  領跑全國的機器革命

  這批工業雲機器人,來自距光穀機電不遠處的另一家公司——武漢奮進智能機器有限公司。

  從2013年起,奮進智能董事長徐擊水就一頭紮進工業機器人和網絡傳感器的研發,迄今已獲得80多項國家專利。他認為相對於服務型機器人,工業機器人更能緩解大型製造業中的痛點,尤其在那些高溫、高危或高強度的製造工廠。

  近年,高歌猛進的互聯網浪潮及工業4.0的興起,推動大數據、雲計算等技術層出不窮。徐擊水眼前一亮:何不把這些機器人也趕到“雲”上去,用雲技術來管它們?“互聯網+製造”,這個想法,讓奮進與光穀機電兩家公司一拍即合。

  4月,奮進工業雲機器人1.0版本剛剛下線,就被外地的一家輪胎廠看中,訂購了100多台,用於車輪製造、搬運及輪轂檢驗。

  徐擊水自豪地說,這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一批工業雲機器人。未來,它們將改變一個個工廠,並重構生產方式。他正基於雲平台開發虛擬工廠功能,3D建模後,企業老板巡廠不用再去車間,直接在電腦或手機上,就能“走”到每一台工位跟前,“跟打CS遊戲一樣”。

  全國鈑金廠驚呼“狼來了”

  在光穀機電的精衝一車間,共有8條生產線,工人500多名。就在機器人上崗的前一天,郭強收到了一個員工的短信:“我們會失業嗎?”

  這兩天,恰逢第七屆中國鈑金加工技術研討會在光穀舉行。中興通訊、宇通客車等全國100多家涉及鈑金製造的企業在光穀機電參觀時,被流水線上的工業雲機器人吸引。短短幾分鍾內,這些可用手機控製的工業機器人,就在老板們的微信朋友圈裏刷了屏。大家感慨:“狼”真的來了。

  郭強說,每次工業革命,都會帶來更新的技術和更低的成本,效率是企業和老板的永恒追求。在勞動力時代,即使兩班倒,一台設備的開機時間和工人的勞動時間,最長不超過10小時,而一台機器人每天就算花2小時保養,還能工作22個小時,勞動產出多了一倍。

  郭強曾算過一筆賬,公司買的搬運機器人每台約14萬元,上料機器人4萬元一台,加上鋪設光纖、攝像頭、產線改造等,這條十幾米長的智能試驗流水線,花了將近200萬元。未來兩年,光穀機電計劃在全廠的七大生產車間,大規模上馬工業機器人,投入或高達5000萬元。“以後同樣一個鈑金工件,別人賣1塊錢,我隻賣幾毛錢,質量還更標準穩定,它將為企業帶來全新的競爭力。”

  在回複那名員工的短信時,郭強表示不會。他說,在鈑金行業,周而複始地往重型機床裏取放工件,既枯燥又危險,隨著產能提升,產業工人也將隨著技術更新而升級,從開機器轉為維修保養或物料配送,他們的待遇不會因機器人而改變。

質量是需要全員參與監督才能生產出顧客滿意的產品